什么是石油?
在現代社會之中,由石油提煉生成的各種產品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,可許多人卻并不知道,石油的本質究竟是什么。
事實上,從化學角度來看的話,石油主要是由各種烷烴,環(huán)烷烴以及芳香烴混合而成的烴類混合物。我們時常聽到的原油以及天然氣等等,也不過是石油的不同狀態(tài)罷了。而在石油的所有組成成分之中,除去主要的油質之外,膠質、瀝青質以及碳質等等也都是石油不可或缺的成分。
不僅如此,石油的顏色也并非是我們想象中的深黑色。它的顏色十分豐富,有深紅,金黃,墨綠甚至透明等,可以說應有盡有。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顏色區(qū)分,主要也是由石油自身所含有的膠質以及瀝青質的比例來決定的。如果膠質和瀝青質的含量越低,那么石油自身的顏色就會越淺。當然,就現如今地球所儲存的石油來看,還是以不同程度的深色石油為主。
石油是如何形成的?
雖然知道了什么是石油,可它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?有關于這個問題,現如今的科學界一直都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相互對立。一種叫做生物成油理論,也被稱作羅蒙諾索夫假說;另一種則是非生物成油理論。不過按照我們小時候所學的知識來看,更容易接受的還是生物成油理論。
科學家通過對石油的不斷實驗和研究發(fā)現,在沒有任何人工干預的情況下,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兩百萬年的時間。而現如今我們人類發(fā)現的所有石油礦藏中,“年齡”最大的甚至已經超過了五億年。
科學家們推測,之所以會有石油的出現,主要就是因為在古生代和中生代這兩個時期,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,其體內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和發(fā)生作用,逐漸與其他物質混合組成了沉積層。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沉積物的不斷累積之后,沉積層轉向沉積巖,進而形成了沉積盆地,石油也就由此誕生了。
可在支持非生物成油理論的科學家眼中,這種說法其實是十分荒謬的。像1920年出生于奧地利的著名天文物理學家托馬斯·戈爾德就在俄羅斯地質學家尼古萊·庫德里亞夫切夫的理論基礎上表示:
地殼本身就已經含有許多的碳,這些碳自然的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,并逐漸從巖石縫隙向上滲透,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(fā)生變化。至于生物成油理論中所提出的“石油生物標志物“,則完全是人類認知的一種誤解,和石油成因本身根本沒有任何關系。
可惜在地質學家之中,托馬斯·戈爾德的這種非生物成油理論始終只有少數人支持,并沒有成為主流。究其根本原因,還是因為這種理論更偏向于一種猜想,并沒有任何實驗能夠提供為其提供支撐。
除此以外,其實就生物成油理論之中,還分別有海相成油理論以及陸相成油理論這兩種不同的說法。像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一些地質學家就認為,海相成油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(huán)境,都要遠遠優(yōu)于陸相成油,所以無論是儲量還是品相,都是海相更優(yōu)。
上篇:
下篇:
地址: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(qū)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: 電郵:303235380@qq.com
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