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發(fā)現了一層超過1000公里的稀土礦,這是一個令人矚目的消息。這對于中國作為全球領先的稀土供應商來說是一個好消息,但是對于中印、中尼以及與不丹接壤的邊境來說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,因為這一層礦可能橫跨這些國家之間的邊界,加劇這些地區(qū)的爭端。
怎么找到了1000公里長的稀土礦層?
據《南華早報》引用上周發(fā)表在《地球科學前沿》期刊上的一篇論文,首席科學家左仁廣教授采用人工智能快速查找礦藏的方法,通過大數據對比和大樣本分析,快速定位礦藏的地理位置,這在國家關鍵產業(yè)競爭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優(yōu)勢。左仁廣教授利用含有不同稀土元素會導致花崗巖顏色不一致的原理,例如顏色較淺的花崗巖中可能含有鈮和鉭等稀土金屬。同時,鋰也是電動汽車行業(yè)中被追捧的金屬。過去,中國的地質學家在喜馬拉雅山周圍發(fā)現了大量這種花崗巖,甚至包括珠穆朗瑪峰周圍,但直到最近,科學家們才注意到這些花崗巖中含有值得開發(fā)的礦物。據稱,這一稀土礦層長達1000公里。
然而,十年前中國的地質學家在喜馬拉雅山地區(qū)發(fā)現了這些花崗巖樣品中含有稀土金屬和鋰,這個發(fā)現才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。在此之前,中國的稀土產區(qū)分布在內蒙古(白云鄂博)、廣東、江西和四川等地,西藏的稀土資源的發(fā)現無疑是一個大新聞。
左仁廣教授利用這種差異建立了AI能識別的模型,并自2020年以來一直通過大量衛(wèi)星圖像等進行訓練。但是,準確率不高,只有60%左右,存在很多誤判和誤認的區(qū)域。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改進算法,以提高準確率。
近期,左仁廣教授宣布準確率達到了96%。研究團隊利用巖石和礦物的化學成分、磁學或電學特性以及青藏高原地質地圖等數據對AI進行了訓練,以識別稀土礦物。結果表明,在西藏南部地區(qū),主要沿喜馬拉雅山脈走向的超過1000公里的地帶上可能存在潛在的稀土礦物礦帶。
然而,這并不能作為直接采掘的依據,還需要進行實地勘察以分析稀土礦脈的分布、成分、品位以及可開采量等具體數據。此外,還需要評估開采可能性,如地質條件、環(huán)保條件和交通條件等。最終能夠到達可開采的區(qū)域的可能性可能不到1%,但盡管如此,這個稀土總儲量依然可能非常驚人!
另一位教授左仁廣也強調,中國未來15至20年對鐵、銅、鋁、煤和水泥等礦產資源的需求預計將持續(xù)下降,中國制造業(yè)將會向更高端領域轉移,稀土的用量也將逐漸增加。因此,目前開始拓寬稀土礦產的分布來源對未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。
稀土有什么用途?全球稀土真的都在中國嗎?
上篇:
下篇:
地址: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(qū)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: 電郵:303235380@qq.com
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