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餐飲行業(yè)投資門檻不高,但連鎖餐飲仍具有較高的管理門檻,在門店運營、供應鏈整合、人才培訓等方面都需要精細化管理,難以像打造一些新興互聯網企業(yè)那樣一蹴而就,需要一步步扎實地前進。
餐飲企業(yè)往往規(guī)模較小,規(guī)范程度差,資產證券化率低導致流通變現渠道較少。
中國餐飲市場規(guī)模早在2015年就突破3萬億大關。數據顯示,2016年1~11月,全國餐飲收入32447億元,同比增長11%。在龐大的市場、較高的行業(yè)增速以及互聯網的影響下,中國本土餐飲品牌發(fā)展經歷了幾次調整。在本土品牌經歷并購整合的同時,曾經的“洋快餐”也在逐漸本土化。
為何曾經的“洋快餐”會選擇出售部分資產?國內本土的餐飲行業(yè)發(fā)展今年會有哪些新變化?在資本爭議不斷的餐飲行業(yè),投資人現在對餐飲行業(yè)又持什么樣的態(tài)度?
國外快餐品牌的變遷
近日,中信股份、中信資本控股、凱雷投資集團和麥當勞聯合宣布達成戰(zhàn)略合作并成立新公司,新公司將以最高20.8億美元(約161.4億港元)的總對價收購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業(yè)務。
2016年9月,擁有肯德基、必勝客的百勝餐飲集團剝離中國業(yè)務。百勝中國引入的投資者之一是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。更早一些,弘毅投資斥資近百億元在2014年7月收購了英國餐飲品牌PizzaExpress,當時是歐洲餐飲行業(yè)過去五年中金額最大的并購案。
當北京第一家麥當勞餐廳于1993年在天安門廣場附近開業(yè)時,約有4萬人排隊等候下訂單,這反映了中國對快餐的巨大需求。按餐廳數量計算,這種需求后來推動中國成為該公司第三大市場,僅位列美國和日本之后。24年過去,麥當勞、肯德基等國外快餐品牌在國內的吸引力今非昔比。
天星資本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呂文浩表示,對國外快餐品牌而言,在中國經歷數十年快速擴張后,自2012年開始從巔峰跌落,發(fā)展進入瓶頸。曾經備受追捧的“洋快餐”,在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、注重健康飲食以及本土快餐的多重沖擊之下,過去的“美式生活潮流”已經一去不復返,外來快餐品牌在國內的市場份額走上了下坡路。
歐睿咨詢的數據顯示,麥當勞和肯德基兩大洋快餐在中國快餐行業(yè)的市場份額已由57%的高點下降至2015年的37.7%。在市場份額收縮的同時,中國本土的稅收、租金、人工費用也在大幅上升,使得國外快餐品牌在中國的盈利空間持續(xù)減少。根據麥當勞2016年三季度財報,其全球門店銷售額同比增長3.5%,凈利潤增長2.6%,但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“高增長市場”門店銷售額同比僅為1.5%。如此看來,對于中國市場這一稍顯雞肋的業(yè)務,國外品牌更希望依托中資企業(yè)來尋求進一步的本土化,通過國內投資者的橋梁作用,能夠更為適應中國市場、分攤風險,處理好稅收、品牌與政府關系等。